推进外语学科新发展!第二届明阳湖学术论坛在大外举办!

发布日期:2023-07-05

      7月3日,第二届明阳湖学术论坛在大连外国语大学成功举办。论坛旨在面向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外语学科新发展,包括主论坛、国别与区域研究学术论坛、高级别科研项目论证会、新时代外语期刊建设论坛、博士点建设研讨会等系列学术活动。北京外国语大学讲席教授金莉、王克非、王文斌,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许钧、浙江工商大学特聘教授张绍杰、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刘建军、深圳大学特聘教授宁一中、戴永红,杭州师范大学殷企平、周敏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梁茂成教授、延边大学金哲俊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张威教授、南京师范大学许多教授等外国语言文学学科高级别专家学者莅临会议。我校党委书记王伟辰、校长刘宏、副校长刘风光、原副校长常俊跃、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外语学科二级学院党政领导、外语学科梯队全体成员及部分教师参加了论坛。

      校党委书记王伟辰在致欢迎辞中强调,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单独作为一个部分,充分体现了教育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和作用,并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作出全面而系统的部署。今年学校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中,聚焦高质量发展,着力从高质量学科生态体系、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高标准学术研究体系、高素质人才队伍以及高层次对外开放方面打造“五高”体系,持续推动学校转型发展。希望通过本届明阳湖学术论坛的举办,进一步推进彰显中国话语、中国诠释、中国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的外语学科建设;进一步推进外语学科全方位服务“一带一路”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和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等国家需求;进一步深化学科建设内涵,实现外语学科高质量发展。

      与会专家通过对谈的方式,分别就文学、语言学、翻译、区域国别研究领域的新发展进行深入探讨,从各自的专业领域、以独到的学术视角发表宏论妙语,贡献睿智卓识。

      文学研究新发展第一组对谈专家金莉、刘建军、宁一中三位教授重点交流探讨了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外国文学何为问题。专家们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是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命题,要深刻反思西方式现代化的问题,去除西方式现代化中的各种弊端。要借助外国文学研究融汇古今中外和丰富多样的跨学科性,充分发挥文学形象生动的情感力量和审美特质,突出文学对人性深层问题的建构作用,构筑与中国式现代化适应的外国文学研究的全新模式和话语体系。

      文学研究新发展第二组对谈专家殷企平、周敏两位教授重点交流探讨了外国文学发展新趋势,认为无论当今的文学研究经历怎样的大变革,对文学和文学研究的再认识和再建构都要坚守文学的主体性,同时关照文学的多样性和跨学科性。文学与经济、政治、道德,文学与数字研究、AI技术研究等都将是未来文学研究的新趋势。未来的外国文学研究还要处理好拿来与输出的问题,充分发挥中国思想的世界性价值和独特的思想资源,将其作为外国文学阐释的新工具、新装置、新视角,让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国,读懂中国,理解中国。

      语言学新发展第一组对谈专家张绍杰、王文斌两位教授聚焦语言本体研究的创新发展。他们讨论了语言本体研究和理论创新的重要性和语言的复杂性,认为语言本体研究关注语言的形式和意义等方面,其创新发展体现在采取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运用多元的视角考察语言现象,提倡在研究中注重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汉语的复杂性体现在句法结构上并不符合西方语法分析的规则,显现语言对比研究中对差异性挖掘的重要价值。

      语言学新发展第二组对谈专家梁茂成、邓耀臣教授聚焦语言应用研究的创新发展,重点探讨新形势下外语学科的守正与创新。他们指出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于应用语言学或者外语教学的冲击相对较大。作为应对,他们认为要革新理念,对技术的发展持开放包容态度;积极探索如何更有针对性地使用人工智能产品服务于教学实践;推动外语与计算机专业的融合发展。

      金哲俊、戴永红两位教授围绕区域国别研究新发展展开对谈,指出域外汉籍研究不仅可以对语言、词汇本身开展研究,也可以通过汉籍文献探讨政治、经济、文学、历史和文化等研究,是区域国别研究的一个途径。他们进一步探讨了中国式现代化与国别区域研究的关系,指出学科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化,需要我们突出重点,开展学科交叉研究。

      张威、许多两位教授认为推动翻译学科的高质量发展,一是要守正创新,坚守翻译学科的本质内涵,推动翻译理论创新,创建中国翻译学派,并用翻译实践丰富翻译研究。二是翻译学科发展要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关联,推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和对外话语体系构建。三是新技术为翻译学科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为寻求AI背景下翻译技术的未来发展,需要加强翻译师资培训,塑造新时代翻译工程师。

      在压轴的一场对谈中,许钧、王克非两位教授一致指出,翻译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对于催生新思想、传播新知识具有重要的意义。五四运动以来,古今关系和中外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为翻译发展提出了新的问题。翻译是人存在的根本方式之一,面临ChatGPT的挑战,翻译的独特意义、价值和功能仍然不会被取代。未来翻译学发展大有可为,一是从哲学层面关注翻译的可行性;二是从文化多样性角度关注翻译中“同”和“异”的关系;三是翻译中“形”与“神”的研究,四是关注翻译在话语建构、转换和传播中的作用。


      校长刘宏在主论坛闭幕辞中首先代表大外致敬与会的外语学界顶级专家,感谢各位学者在论坛上阐发的真知灼见。她指出,本届论坛有以下三个创新点:一是交流领域上的创新。论坛在外国语言文学五大领域分别开展讨论,充分展现了专家们系统的知识和全面的认识。二是交流方式上的创新。不同于传统的专家报告形式论坛采取专家对谈方式,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互相碰撞、互相启发中展开头脑风暴,激发新的见解。三是话题选择上的创新。本届论坛话题广泛深入,在讲高度、挖深度、拓广度中旁征博引,宏论频出,令与会者受益颇丰。


      刘宏校长进一步指出本届论坛展现出的五个特点。一是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专家们深刻阐释了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不仅要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当中发挥作用,还要在当代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进程中彰显中国元素、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中国立场,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二是体现了交叉融合性。论坛展现外语学科领域内的交叉融合,体现了跨领域性;外语学科和经济、历史、哲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体现了跨学科性;英、俄、韩、法等多语种专家共同探讨语言学、文学、翻译学、区域国别研究等领域问题,体现了跨语言性。三是体现了深厚的学术性。论坛讨论的话题体现了外国语言学的哲学深度以及外国文学蕴含的美学价值,肯定了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在中外文化借鉴中的重要地位。四是体现了学术交流的互动性。论坛上互动频繁,青年学者和资深专家之间深度交流,营造了和谐活跃的现场气氛,与会人员沉浸式融入会议。五是群英荟萃的多元性。论坛老中青三代学者汇聚一堂,展示了资深学者的儒雅博学,也让我们看到了青年才俊的奋发有为,并让我们感受到了前辈对后辈的提携与期望。


      刘宏校长最后指出,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与变革,明阳湖论坛将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奋发向前,推动外语学科承担新使命,展现新作为,作出新贡献。

20276


地址:大连市旅顺南路西段6号 邮编:116044
Copyright© 2020版权所有© 大连外国语大学 2352  
电话:86115262
辽ICP备05002号